元旦前,家住广东省深圳市的郑女士选择了一家小有名气的法式海鲜餐厅和家人吃饭。在预订座位时,郑女士首先向餐厅工作人员咨询了进口海鲜安全方面的情况。“我们一家都爱吃海鲜,平日里没少网购进口海鲜。不过,最近有点不敢买了,因为时不时看到进口海鲜外包装样本等被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新闻,有点担心。”
郑女士的担心有一定普遍性。进入12月,国内多地出现零星疫情报告。此前,大连、青岛、天津等地的局部疫情均与进口冷链食品有关。
正是注意到与冷链运输具有潜在相关性的新冠病毒输入风险,我国相关部门和地区已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像郑女士就餐的餐厅,其采购的进口海鲜经各环节进入国内后,已通过核酸检测,消费者可放心食用,大可不必谈“进”色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之一,每年输送到消费者餐桌上的进口食品不计其数。但您知道这些进口食品是如何顺利抵达目的地的吗?
对此,编码专家老马有一套专业讲解:“要知道,通过商品条码为进口食品提供全球流通的‘身份证明’至关重要。进口食品在产地经过原料加工后,需要提前将全球通用的商品条码印制在包装上,目的就是为产品建立‘身份证’。然后将印有商品条码的产品分装到指定规格的储运包装单元中,最终在储运包装单元贴上相应的储运单元商品条码(即箱码)。这样才能开启它们的全球配送之旅。”
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商品条码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各环节通过扫描箱码,利用大数据等科学方法记录商品流向,并自动储存至信息系统。由此,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商品条码为进口食品顺利抵达目的地保驾护航。
老马打趣说:“可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商品条码,每一件进口食品不远万里来到消费者身边,靠的都是它兢兢业业的‘工作’哟!”
来源:中国市场监督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