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的杂货店视觉机器界面技术正在复兴。第一个标有 通用产品代码 或 条形码 的项目可以追溯到四十多年前。但现在这项技术又是全新的,在形式上扩展到快速响应 (QR) 码(实际上是 二维条码 )。它已经支持大量服务,包括个人对个人和零售支付。
我们业内人士饶有兴趣地注视着商家争相适应由大流行等外部事件驱动的新消费者支付偏好。最近的一个例子是 由于对非接触式交互的渴望,在 POS 收据上 迅速采用QR 码技术。
但这项技术对于更广泛的支付应用程序来说是一种有吸引力的交互媒介。首先,无论是客户发起还是商家发起,生成代码都很容易。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内置了二维码接收技术,让消费者触手可及。在购买时,商家只需对其显示技术稍作修改即可生成代码。
其次,当二维码由独特的、不可预测的、一次性使用的数据创建时,它们有助于减少欺诈。很快就很明显,芯片卡采用的相同的基本安全概念可以很容易地适用于二维码。
最后,也许最有趣的是,二维码促进了直接与发行人的交易。底层数据的一般简单性(正如现在正在实施的技术)非常适合利用 Internet 的点对点功能,绕过 EMV 等技术的巨大集成复杂性和成本。这种易于实施的特点同样适用于电子商务和实体零售。
但是,在将二维码应用于支付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数据标准化。虽然 QR 码布局由 ISO 标准和其他标准控制,但基础数据不是。一些人发现了这种开放性,并正在寻找将现有支付标准(如 EMV)应用于数据的方法。不幸的是,这违反了 QR 码技术的一些基本限制,例如数据密度。EMV 是一种数据密集型方案,能否像 NFC 一样“缩减”以适应大小合理的 QR 码?或者是否需要新的二维码技术,例如那些使用颜色的技术?
其他人则将这种开放视为一个机会。当互联网直接连接发卡行和商户时,他们传递的二维码数据可能不需要订阅任何外部标准或第三方。他们可以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但随着 QR 码支付扩展到多发行者环境,用于区分和识别一个发行者的 QR 码与另一个发行者的标准化方案将很有帮助。将 URL 映射到 IP 地址的互联网域名系统可以提供一个有用的模型。
在支付中采用二维码只会增加。整个行业的供应商都在竞相使这项技术适应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从集成二维码阅读器的 POS 终端,到促进商家/发卡行直接交互的网关,再到提供一次性数据生成和验证的数据服务,汤罐背面的那些古老的斑马纹可能只是再次改变支付格局的催化剂。
Roger Applewhite 是 MagTek 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